• <tt id="eyoag"></tt>
  • <input id="eyoag"><samp id="eyoag"></samp></input>
  • <u id="eyoag"></u>
    2023-12-04 02:37 星期一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主辦
    首頁 >> 歷史資料 > 研究報告 > 正文
    中國工程科學丨我國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策略研究
    字號:[    ] 發布時間:2023-03-07 09:32:55 來源:中國工程科學 發布人:劉一鳴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2年第6期
     
      作者:康紅普,謝和平,任世華,陳佩佩,焦小淼,鄭德志,張亞寧,陳茜,秦容軍
     
      來源:全球產業鏈與能源供應鏈重構背景下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2,24(6):26-37.
     
      面對全球產業鏈與能源供應鏈(“雙鏈”)加速重構、我國能源供應安全變數明顯增長的新形勢下, 把握我國能源需求和生產結構的新變化,充分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探討煤炭行業應對新形勢、新要求的對策措施,進而推動煤炭綠色低碳轉型、提高煤炭供應韌性、全面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有助于國家能源安全和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康紅普院士、謝和平院士研究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2年第6期發表《全球產業鏈與能源供應鏈重構背景下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策略研究》一文。文章在系統分析“雙鏈”加速重構呈現特征的基礎上,研判了對我國能源領域帶來的影響。文章構建了煤炭需求波動預測模型,測算了煤炭為化石能源進口兜底、為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動兜底、為能源消費超預期增長兜底等保障要求下煤炭產量需求的波動幅度,即2025年煤炭產量需求波動為±14.1%、2030年為±16.5%、2035年為±18.2%。文章還針對性提出了產業鏈和供應鏈“強鏈、補鏈、延鏈”,構建煤炭技術創新鏈的發展路徑,以及煤礦智能化建設、煤炭綠色開發與節能減排、煤炭清潔轉化、煤礦區碳封存和碳利用技術研發、煤炭與新能源協同發展等重點任務。加大煤炭資源精細勘查力度,強化煤炭儲備和應急調運能力建設,提高煤炭柔性供給水平,增強煤制油氣兜底保障能力,完善煤炭產業發展政策,以此推動煤炭行業中長期高質量發展。 
     

     
      一、前言
     
      近年來,全球產業鏈與能源供應鏈(“雙鏈”)在組織架構、地理布局等方面存在重構壓力,區域化趨勢凸顯;疊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持續影響,“雙鏈”的斷鏈風險加大。“雙鏈”加速重構成為重要議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COVID-19疫情反復,全球產業鏈朝著更加多元、更具韌性的方向發展,呈現區域化、分散化、本土化的特征。在國際能源市場博弈加劇、俄烏沖突持續的背景下,全球能源供應鏈重構風險、油氣貿易安全風險有所上升。我國油氣資源有限且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可再生能源尚處于形成穩定供應能力的成長期,能源安全問題較為嚴峻。
     
      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的態勢下,研究我國制造業的面臨影響及比較優勢、提出我國產業鏈應對舉措也顯迫切。面對全球能源供應格局(供應鏈)的加速重構,基于我國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呈現的新形勢、新特征、新問題、新任務,提出了增強能源安全水平、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完善國內能源儲備、提升能源安全韌性等發展策略。同時,在“雙鏈”加速重構的背景下,把握我國能源需求和生產結構的新變化,探討煤炭行業應對新形勢、新要求的對策措施,進而推動煤炭綠色低碳轉型、提高煤炭供應韌性、全面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有助于國家能源安全和高質量發展。
     
      依據我國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能源資源稟賦特征,煤炭依然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發揮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穩定器”作用。值得指出的是,“雙鏈”加速重構對我國煤炭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研究,尚未獲得行業管理、學術研究層面的足夠重視;我國煤炭行業應對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COVID-19疫情、突發事件應急供給等研究較為深入,而“雙鏈”加速重構對我國煤炭行業的影響分析以及進一步的應對策略研究有待開展。針對于此,本文在梳理“雙鏈”加速重構呈現的特征及對能源行業影響的基礎上,構建“三重”兜底煤炭需求波動測算模型,分析煤炭產量需求的波動幅度;提出“雙鏈”加速重構背景下煤炭行業的總體要求和發展路徑,以期為煤炭行業應對“雙鏈”加速重構提供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基礎參考。
     
      二、“雙鏈”重構對我國能源供需的影響
     
     。ㄒ唬┤虍a業鏈加速重構的影響
     
      我國是全球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目前,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增加、本土企業國際競爭力增強、中美貿易摩擦等,成為我國產業鏈部分外遷、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的重要原因,主要呈現以下特征:紡織業、服裝業等低附加值產業由我國部分外遷東南亞地區,電子產業、零部件產品制造業由我國部分向東盟轉移,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醫藥產業等部分回歸本土。然而,COVID-19疫情和世界碳中和潮流疊加,受此影響的全球產業鏈重構進程,不確定性有所增加。我國盡管市場規模大、勞動力供給具有優勢、產業體系完備、基礎設施條件良好,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的影響。例如,跨國公司采取“中國+1”發展布局、制造業國際競爭加劇、發達國家先進制造業回流、區域化聯盟加速構建等因素,都使得我國的外部需求不再穩定可靠,“以外促內”的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面對趨于復雜的國際國內發展環境、不斷增加的風險挑戰,我國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應對策略。
     
      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必然影響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而波及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導致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的產品需求及發展規模的不確定性增大,也將加劇能源需求的不確定性;能源裝備制造業高端技術、關鍵礦產資源等的進口受限,也將進一步影響我國的能源安全穩定供應(見圖1)。
     
     
    圖1 全球產業鏈加快重構影響我國能源需求和生產的邏輯框架
     
     。ǘ┤蚰茉垂⿷溂铀僦貥嫷挠绊
     
      全球能源供應格局受資源稟賦、科技革命、國家競爭、地緣政治、碳中和、COVID-19疫情等因素的影響,正在從資源稟賦型轉向技術驅動型。新興能源技術快速發展,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比例逐步提高,如頁巖油氣開采技術加速了油氣儲量和產量的增長,甚至改變了全球能源供應格局。俄烏沖突對全球能源供需市場的沖擊和影響,隨著一些國家加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而增強,短期內推動了能源價格上漲,特別是油氣價格將呈現高位震蕩態勢;在中期將拖累全球經濟復蘇,影響能源供需結構,增加國際能源合作及貿易的不確定性,延緩全球能源轉型的發展進程;在遠期將推動全球能源格局加快趨勢性重構。世界范圍內COVID-19疫情的存在、碳中和愿景、地緣政治沖突等,將加速全球能源結構調整,推動全球能源供應格局向天然氣和新能源為主體的低碳能源演進。
     
      近年來,全球油氣供應格局趨向西移,石油供應呈現多個中心,天然氣供應格局加速重塑;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下降,供需矛盾有所加劇,供應價格波動或呈常態。在我國能源供應進口依賴性強的基本態勢下,全球能源供應鏈加速重構更是增加了我國能源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導致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風險加劇。俄烏沖突短期內有利于穩定我國能源供應及價格,但中長期不利于能源進口多樣化;俄羅斯能源貿易受外部制裁趨嚴,中俄能源貿易可能面臨一定的風險。此外,全產業鏈低碳轉型加速、新能源裝機快速發展,增大了我國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壓力(見圖2)。

    圖2 全球能源供應鏈重構影響我國能源供應的邏輯框架
     
     。ㄈ“雙鏈”加速重構的影響
     
      1. 能源需求波動加大
     
      我國COVID-19疫情防控成效顯著,相對早地恢復了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產業鏈轉移的方向和重構的速度。對外貿易快速增長,貨物進出口規模達到新高,對原材料、能源的需求持續增長,帶來了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的能源需求波動。例如,2021年我國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2%,由此帶動全國工業用電量同比增加9.1%。一些跨國企業的生產制造依然朝著產業鏈完整區域集聚,傾向于生產地向消費地轉移,由此縮短產業鏈和供應鏈。例如,特斯拉汽車公司依托我國成熟高效的零部件供應鏈體系,實現了大量零部件在國內生產、組裝及供應,也就帶動了零部件生產規模及用能需求的增長。
     
      2. 能源局部生產能力受限
     
      能源裝備制造業的技術進步是能源產業發展的基礎保障。在“雙鏈”重構背景下,我國能源裝備制造的部分“卡脖子”技術、一些關鍵礦產資源進口受限,直接制約了能源的生產和供應能力。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10.660, -0.02, -0.19%)產量增長45%、芯片產能增長33%,但芯片國產化程度依然不高,高端技術“卡脖子”顯現未能緩解。工業軟件也是制造業的重要基礎,我國部分制造業生產活動所需工業軟件的進口依賴度超過80%,制約了能源裝備制造業的高端智能化轉型升級,影響了傳統化石能源的智能高效生產。2021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約為1.01×108 kW,而鋰、鈷、鎳、鋯等關鍵礦產資源相對貧乏,成為新能源設備制造規模受限的重要因素。
     
      3. 能源進口風險增大
     
      我國能源進口面臨的國際形勢出現了新的重大變化,不確定性和風險點呈增加態勢。近年來,我國通過中俄(東北)油氣通道、海上油氣通道,增加了自俄羅斯、美國的石油及天然氣進口。2021年,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煤炭、天然氣占各自總進口量的比例分別為17%、17%、15%,俄羅斯已成為我國第二大石油供應國、第三大天然氣供應國。然而,俄烏沖突仍在持續,不排除國際能源博弈、地緣政治沖突再次升溫的可能性,對我國能源進口的潛在影響可能加大。2019年我國將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的關稅從25%降至10%,相應進口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21年美國成為我國第二大液化天然氣來源國。然而,中美關系因競爭加劇而淡化了戰略合作,相應的能源貿易面臨壓力,可能導致我國油氣進口風險增大。
     
      我國煤炭進口主要來源于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俄羅斯。2020年起,來自澳大利亞的煤炭進口減少,相應增加了來自美國、加拿大的煤炭進口。2022年1月,印度尼西亞頒布了煤炭出口禁令,影響我國當月煤炭進口量的60%、化石能源進口量的14.5%。整體來看,我國煤炭進口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
     
      4. 能源領域低碳轉型壓力加大
     
      碳中和愿景已成為全球共識,許多國家出臺了法規和政策,積極開展碳中和行動;新能源領域繼續成為發展熱點,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增長。全球能源正在加速轉向低碳化、無碳化,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明顯加速,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達40%。各國根據自身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特點,推動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生物質能等低碳能源的發展。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供應結構,面臨前所未有的低碳轉型壓力。
     
      三、能源供需波動對我國煤炭兜底保障的要求
     
     。ㄒ唬┬枨蟛▌幽P
     
      在“雙鏈”加速重構背景下,為了合理評估能源供需波動對我國煤炭兜底保障的要求,需要采用相應的分析模型。本研究構建了包括能源消費及結構預測模塊、能源波動模塊、煤炭波動模塊在內的煤炭需求波動模型(見圖3)。
     
     、 能源消費及結構預測模塊。以2020年為基準年,考慮碳中和目標下非化石能源消費結構的政策要求,采用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法、分能源增量貢獻值法情景分析法,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源結構進行分階段預測(2025—2060年)。
     
     、 能源波動模塊。采用情景分析法設計不同情景,綜合考慮以下因素對我國能源需求波動的影響:我國能源消費進入平臺期,能源需求波動頻率及幅度加大,國際化石能源供應格局與地緣政治不穩,化石能源進口風險加大,新能源不穩定性導致非化石能源供應的不確定性增大。
     
     、 煤炭兜底模塊。國內煤炭供應保持“三重”兜底能力:為能源消費超預期增長兜底(經濟超預期增長帶來的能源需求超預期增長),為化石能源進口波動兜底,為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動兜底。針對“雙鏈”重構背景,考慮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儲能技術進展,設計煤炭和儲能承擔“三重”兜底保障的多類情景。
     
     
    圖3 煤炭需求波動模型示意圖
     
     。ǘ┠P蛥翟O置
     
      合理設置模型參數,基于模型分析數據來推導結論,將更為科學地指導生產實際。能源消費(需求)總量及結構預測采用的參數(見表1)條件為: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針對碳中和目標,假設煤炭進口量與需求量的比例保持2020年7.8%的水平;油氣生產能力與2020年相當,即石油生產量約為2.8×108 tce/a,天然氣生產量約為2.4×108 tce/a。
     
     
    表1 碳中和目標下我國能源消費及結構預測
     
      以歷史能源消費變化為依據,研判能源需求波動的變化。能源波動的假設條件為:參考美國能源消費平臺期的能源消費總量波動比例(-4.2%~5.8%),對未來我國能源需求波動比例按±5%取值;依據近5年來我國化石能源進口波動幅度變化的歷史數據,對我國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進口量波動按±10%取值;對照2021年歐盟、巴西等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出力波動同比超過20%的實際情況,對我國非化石能源出力波動按±20%取值。
     
      煤炭兜底假設條件為:考慮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持續降低、可再生能源和儲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對于煤炭“三重”兜底的比例系數,假設2025年、2030年、2035年、2050年、2060年分別為60%、55%、50%、40%、30%,據此測算煤炭產量需求波動。
     
     。ㄈ┬枨蟛▌咏Y果
     
      “雙鏈”加速重構加大了能源需求總量、化石能源進口量、可再生能源出力等的波動。2021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5.24×109 tce(同比增長5.2%),增速超過預期,其中原煤產量為4.13×109 t(同比增長5.7%),原煤進口量為3.2×108 t(同比增長6.6%)。
     
      煤炭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兜底保障、對新能源發展的支撐作用趨于增強,引發煤炭產量需求波動逐漸加大。依據煤炭需求波動模型獲得的煤炭“三重”兜底的產量需求波動幅度如圖4所示:2025年幅度為±14.1%(±3.7×108 tce);2030年為±16.5%(±4×108 tce);2035年為±18.2%(±4×108 tce);2050年為±35.7%(±4.6×108 tce);2060年為±69.2%(±4×108 tce)。
     
     
    圖4 “雙鏈”重構背景下我國煤炭產量需求波動
     
      四、“雙鏈”重構背景下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路徑與重點任務
     
      在“雙鏈”重構背景下,我國能源需求和供應的不確定性增大,能源需求的微小波動往往導致煤炭產量需求出現較大波動。就我國煤炭行業自身發展而言,煤炭供給彈性不足,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需求;煤炭資源保障能力不強,難以支撐長期穩定供應的需求;煤炭供需監測與跟蹤不及時,儲備投放與調運能力不足。為了充分發揮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應站位于“雙鏈”重構的戰略高度,構建安全穩定、通暢高效、全供應鏈綠色化及低碳化的煤炭供應鏈體系,促進煤炭在平衡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優化能源結構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ㄒ唬┛傮w要求
     
      1. 煤炭產業鏈供應鏈與創新鏈協同發展
     
      在把握煤炭產業鏈、供應鏈的現狀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找準鏈條培育“薄弱點”,打通鏈條間的“連接點”,及時采取補鏈、強鏈、延鏈等措施。建立煤炭技術創新鏈,為保障煤炭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提升煤炭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同的精準度與實效性,推進更高水平的協同發展。注重關鍵環節的安全穩定,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推動煤炭工業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 煤炭資源開發布局與重點地區保供有效銜接
     
      考慮煤炭資源稟賦、市場區位、環境容量等因素,系統優化煤礦建設布局。統籌國家礦區布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關聯產業發展布局,銜接東北、西南等重點地區的保供需求,開展安全高效的煤礦建設,實現煤炭開發布局的科學規劃。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實現煤炭資源的有序開發,確保與重點保供區的有效銜接。
     
      3. 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與安全兜底保障并行聯動
     
      在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比例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因可再生能源自身的不穩定性導致電力調峰需求增加,進一步加大了煤炭需求波動。研判能源需求的結構性變化,預測電力需求總量與結構、區域性需求等變化,科學測算煤炭供應需求,完善煤炭產品及產能儲備體系。支持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發揮煤炭在平衡能源供給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4. 煤炭和新能源深度融合發展
     
      突破煤炭與可再生能源深度耦合發電、制氫、化工轉化技術,積極利用煤炭發電的穩定性,為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動提供支撐,提高整個電力系統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利用可再生能源為煤炭利用提供碳減排途徑,減輕單純燃煤的碳減排壓力。重點推進煤礦區以煤電為核心,與太陽能(7.170, -0.01, -0.14%)發電、風電、水電協調發展,實現多種電力能源的協同開發利用。
     
     。ǘ┌l展路徑
     
      圍繞煤炭產業鏈和供應鏈上重點環節的薄弱鏈點、缺失鏈點,以煤炭技術創新鏈為支撐,提出煤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強鏈、補鏈、延鏈發展路徑。
     
      1. 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路徑
     
      圍繞煤炭產業鏈現有薄弱鏈點,如煤炭資源勘查精度不高,礦井智能化開發 / 綠色開采、煤炭清潔利用水平較低等問題,加強綜合精細勘查、推進煤礦智能化與綠色礦山建設、提高煤炭清潔轉化水平,由此增強現有鏈點的鏈接力。圍繞煤炭產業鏈“應建未建”鏈點,如煤與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煤炭低碳開發力度不足等問題,采取集中攻關等措施,盡快補齊缺失鏈點。圍繞碳封存與利用、煤炭與新能源協調發展等新要求,探索應用煤礦區井下碳封存與利用、煤與新能源協同發展等技術,由此延長煤炭的產業鏈(見圖5)。
     
    圖5 煤炭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示意圖
     
      2. 供應鏈“強鏈、補鏈、延鏈”路徑
     
      圍繞煤炭供應鏈的薄弱鏈點,如產能結構待優化、供給彈性不足等問題,采取合理提高大型礦井產能占比、建立柔性礦井等措施,增強現有鏈點的鏈接力。圍繞煤炭供應鏈“應建未建”鏈點,如智能物流體系不健全、煤炭供需監測手段不足等問題,完善儲運設施條件,開展煤炭智能化“集疏運”,由此補充“應建未建”鏈點缺失力。圍繞煤與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煤炭產銷共建儲備等新要求,探索煤與共伴生礦產資源開發、煤與伴生油氣開發、煤炭企業與煤炭用戶共建儲備等措施,延長供應鏈(見圖6)。
     
     
    圖6 煤炭供應鏈“強鏈、補鏈、延鏈”示意圖
     
      3. 構建煤炭技術創新鏈路徑
     
      圍繞制約煤炭產業鏈、供應鏈高效穩定運轉的瓶頸環節,構建煤炭技術創新鏈。組建專業技術創新平臺,在煤礦智能開采、綠色開采、重大災害治理、事故應急救援等方向組建創新聯合體。完善基于平臺的運行機制,以創新平臺合作研發為用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加快形成適應新發展形勢的煤炭技術創新體系,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發展精準地質探測、智能開采、廢棄煤礦地下空間碳封存、CO2礦化發電、煤電與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等技術。打通鏈條間的“連接點”,增強鏈條間的“連接力”,以產業鏈、供應鏈的合理延伸來保障鏈上關鍵環節的穩定性。
     
     。ㄈ┲攸c任務
     
      1. 加快實施煤礦智能化建設
     
      實施智能化科技創新,加強煤礦智能化基礎理論研究與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研發平臺。提升煤機裝備智能制造和高端煤機制造水平,發展智能制造系統并開展工藝革新,建設智能制造車間、智能工廠并實現工藝技術數字化,滿足智能制造發展要求;建設智能制造信息化系統和基礎網絡,推動工業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為煤機智能制造提供網絡基礎能力。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提升煤礦智能化基礎能力;加快基礎性、關鍵技術標準及規范的制定(修訂),實施煤礦智能化標準體系建設專項。
     
      2. 推進煤炭綠色開發與節能減排
     
      開發礦井水資源保護、充填開采與地表生態修復、煤礦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綠色開采技術,積極開展應用示范和推廣;優化煤炭開發工藝、技術及管理,提高煤炭資源開發效率。在煤炭開采各環節采用高能效開采技術與設備,開展余熱、余壓、節水、節材等綜合利用節能;通過智能變頻永磁驅動等節能技術降低礦用設備能耗,實現煤炭開發節能提效與減排。推進煤礦瓦斯抽采利用,開展煤礦區地面預抽、采動區井上 / 井下聯合抽采、關閉礦井殘存瓦斯抽采,建設低濃度、超低濃度瓦斯高效利用技術攻關和示范工程。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完善節能減排標準體系,制定(修訂)一批技術設備節能標準,實現煤炭行業節能標準全覆蓋。
     
      3. 提高煤炭清潔轉化水平
     
      開展煤炭 / 合成氣直接轉化制燃料與化學品的反應及催化基礎研究,煤制清潔燃氣、煤制液體燃料及大宗化學品等關鍵技術研究。推進煤化工項目園區化建設,引導產業向煤炭基地集中、項目向園區集中?茖W利用不同資源之間的元素互補效應,實現能源及資源的梯級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強度。針對低階煤化學活性強的特性,實施低階煤分質分級利用,充分獲取油氣資源,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
     
      4. 加快煤礦區碳封存和碳利用技術研發
     
      加快煤礦區碳處置與封存技術研發,開展煤礦采空區 / 廢棄礦井封存CO2、CO2驅煤層氣等技術攻關。重點研究采空區CO2封存原理與控制技術、煤炭開采與采空區CO2充填協同方法,推動開展關閉煤礦地下空間CO2地質封存實踐。著力突破CO2礦化發電新理論與技術、先進煤基炭素材料制備技術、深部原位CO2與CH4制氫技術,在煤礦區率先實現CO2能源化再利用。
     
      5. 推動煤炭與新能源協同發展
     
      利用采煤沉陷區、工業場地、排土場、巷道等地上 / 地下空間資源,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氫能等新能源類型,探索建設油氣等大宗物資儲備基地,發揮退出礦區在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研究化學轉化、電力、熱力等多種轉換形式,實現煤炭與多類新能源的深度耦合發展。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通過發電制氫,將不穩定能量轉化為穩定能量,進而提供煤轉化過程中的用氫需求,以替代原有煤制氫路線、顯著降低碳排放強度、形成轉化利用耦合;太陽能與燃煤形成耦合發電,提升能源互補性;生物質與燃煤形成耦合發電路徑,與煤共轉化(如共熱解、共氣化、共液化)以提升綜合利用效率。
     
      五、對策建議
     
     。ㄒ唬┘哟竺禾抠Y源精細勘查力度
     
      合理提高煤炭資源勘查投入,開展區域煤炭資源調查與潛力調查評價,穩步增加煤炭資源查明儲量。以陜西、內蒙古、新疆等煤炭資源豐富地區為重點,開展大型整裝煤田的地質勘探與評價,提高資源勘探精度、增加可采儲量。提高大型煤炭基地勘探資源的比重,積極增加優質煤炭資源,為建設大型現代化礦井提供資源基礎。
     
     。ǘ⿵娀禾績浜蛻闭{運能力建設
     
      研究建立全國煤炭“產供儲銷”大數據平臺,提供供需形勢動態監測及預測預警能力。建立應急響應機制,涵蓋供需波動風險、區域性突發風險、系統性沖擊風險等預警級別。盡快建成煤炭智慧物流網絡系統,實現全國煤炭“產供需”與主要產煤省份、主要中轉地、大型企業的緊密銜接,精準縮短應急調運時間。
     
     。ㄈ┨岣呙禾咳嵝怨┙o水平
     
      基于煤炭“三重”兜底保障要求,適時調節煤炭產量(月度產量可放寬到120%或更高),建設一批高效、智能、少人的“柔性煤礦”,實現煤炭訂單式生產,兼顧低成本、安全高效、產能調節等目標。適量建設“應急儲備煤礦”,由政府主導投資、大型煤炭企業代管,在出現重大突發事件時實現快速啟動生產。
     
     。ㄋ模┰鰪娒褐朴蜌舛档妆U夏芰
     
      制定煤制油氣基地規劃,有序推進煤制油氣產能建設,擴大油氣戰略儲備能力。鼓勵能源類企業建設煤制油氣項目,在資源配置、基礎設施方面給予配套支持。建議持續性減免煤制油的消費稅,給予煤制氣與頁巖氣、煤層氣相當力度的財政補貼,合理彌補企業油氣儲備的剛性成本。
     
     。ㄎ澹┩晟泼禾慨a業發展政策
     
      適時調整煤炭產業發展政策,增加煤炭戰略儲備相關內容,在產能儲備煤礦安全改造、智能柔性無人礦井示范等方向予以配套支持。以保障能源安全、經濟發展為底線,研究制定煤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政策文件。保持煤炭產業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系統性、全局性,推動煤炭行業中長期高質量發展。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各類新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
     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鏈接:

    主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承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與信息部

    技術支持:北京中煤時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聲明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京ICP備19006080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7339號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博 官方頭條號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国产一级毛片无码视频越南|免费三级片自拍网站
  • <tt id="eyoag"></tt>
  • <input id="eyoag"><samp id="eyoag"></samp></input>
  • <u id="eyoag"></u>